相关文章:我国将加快ERP推广应用步伐 中国经济进入新经济时代 面向电子商务的集团化ERP
ERP(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即企业资源计划,ERP是建立在MRP-II基础上的,面向企业供应链的管理系统。ERP是把客户需求和企业内部的生产活动及生产资源结合在一起,体现按用户需求生产的思想。
目前市场上ERP软件大部分基于机械、加工、组装等离散式生产模式,属于M(machining)-ERP系统,而基于过程化生产模式的P(process)-ERP系统并不多见。
一、 P-ERP系统理念
科技进步和管理现代化是推动经济发展的两个轮子。管理是科学技术,也是生产力,这是颠仆不破的真理。P-ERP便是一种先进的、行之有效的管理思想和方法。其基本思想是把企业作为有机的整体,从整体优化的角度出发,通过运用科学的方法把企业的各种制造资源和产、供、销、财各个环节实现合理有效的规划、组织、控制和调整,使他们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得以协调有序,并充分发挥作用。其最终目的是,既要连续均衡地进行生产,又要根据实际情况最大限度地降低各种物料的库存量,消除生产过程中的一切无效的劳动和制造资源,进而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
二、 P-ERP系统与M-ERP系统的主要区别
P-ERP系统的特点
1.行业特点
⑴过程化制造行业是连续性、多产品面向仓库式生产,工艺复杂;
⑵无特殊原因,不能停产;
⑶不能超能力生产。
2.解决了与系统内部其它系统的接口问题,如与企业的生产控制系统、国家税务局推行的金税系统等。
3.系统丰富了仿真优化培训系统,充实了系统的技能培训、技能鉴定等功能。
4.系统立足过程化企业,适应过程化企业的生产、工艺及管理。
M-ERP的主要特点
1. 行业特点 机加工、组装等离散式生产制造业是面向定单式生产,工艺相对简单。生产能力灵活性较大。
2. 企业中一般不存在大规模DCS控制系统,而存在车间派工单、作业计划等。
3. 因工艺相对简单,因此系统中一般不包含仿真系统,而更加注重加工中的CAD系统。
目前市场P-ERP系统的代表软件如北京华夏新达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的《新世纪/ERP》,95年此项目被列为国家专项,并于97年通过了原电子工业部与化学工业部的鉴定。已经在国内几家上市企业中成功应用。
三、企业实施P-ERP系统建设应准备的基础工作
企业P-ERP建设的基础首先是企业管理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和系统化,基础工作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构成: 1.
指标体系和信息结构
从组织的管理目标出发,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统一、全面的指标体系和信息结构,指标体系不是专为P-ERP系统而建立的,而是业务管理和决策活动所必须的。指标的概念、数量和口径要同时满足基层业务操作、中层职能管理和高层战略决策各层次的需要,指标体系与信息编码要具有统一、标准化和可扩充的特征。必须要将指标体系作为收集信息的基本依据,信息结构必须明确、具体,如产品、物资的品牌、型号、规格、厂家、数量、销售地点、促销策略、价格政策等,不仅是文字说明,一定要格式化和定量化。
2. 规范信息采集途径 信息的采集渠道和方式要规范、通畅、稳定和可行,要通过行政机制和市场机制保证信息的及时、准确,这些将直接影响P-ERP的应用效果。
3. 革新信息加工流程 对企业信息的处理流程和方法进行科学、合理、深入的研究,既要完成信息存储、汇总、运算、制表、查询、统计等业务信息管理的基本功能,又要具有定量与定性方法相结合的信息模型化加工方法,并重新规划信息流程。
四、系统实施后给企业管理带来的转变
1.P-ERP系统的顺利实施将使企业的组织机构发生大的变化 由原来的纵深式管理向扁平式组织机构过渡,系统的EXTRANET功能为远程管理奠定了基础。
2.P-ERP的成本管理可以真正做到使企业领导和有关部门对产品成本构成随时了解并加以控制,从根本上改变在产品总成本产生后再反摊到各个组成产品上去的作法,使成本核算的整个过程与生产过程同步,为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而服务。
3.企业领导可以随时了解企业资金分布状态和流向.
4.由于间接费用是定期结算的,所以在进行成本核算时,间接费用的计算和分摊都有某种程度的滞后。为避免这种情况,使得在成本滚加的过程中,间接费用按分摊比例的计算和直接费用的计算同步进行。
5.根据市场情况和生产需要确定合理的储备量,按消耗定额及储备定额控制库存数量,既能保障连续生产所必需的原材料,又能使得库存资金压缩到最低点。
6.采购部门根据生产计划和物料需求计划可制定中长期稳定的订货计划,建立"外部工厂"模式,降低采购成本。
7.销售部门在充分了解库存数量及生产计划的前提下,⑴可计算累计可签约量;⑵可得到客户需求可否按时满足的信息;⑶可制定中长期销售计划和销售战略,根据市场情况合理调整产成品库存。
8.人事部门可全面了解职工分布及专业人员分布情况(比如查询有机化工专业人员分布情况),为合理地组织、调配人员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9.统计部门可共享网络数据,随时生成所需统计及分析数据和报表。
10.工资系统为工资核算及测算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11. 车间管理人员可实时调度、监督各岗位、工段,管理整个生产流程的重要数据,保障安全高效的生产。
相关文章:我国将加快ERP推广应用步伐 中国经济进入新经济时代 面向电子商务的集团化ER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