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 性能、开发与品质保证的考虑
非C/S结构应用的性能,更大程度取决于应用程序的设计与实现。基于文件服务器运行的多用户系统,当数据量、用户数扩大时,性能就会严重下降,这包括巨大的网络传输量,以及难以有效地平衡工作站与服务器的负荷。因此,大的数据容量和多用户环境,通常是采纳C/S结构的一个重要理由。主机-终端模式虽然可能更具能量,但高成本和封闭性,限制了它的应用领域。
从运行上来看,同样设计良好的系统,C/S结构引入了更多的"衔接"环节,这意味着故障的机会和资源的耗费,然而,一旦系统处于开放的网络与应用环境中,这些开销就变成是必须的。
对于具备良好的规划能力的开发者而言,C/S结构给予规划者更大的空间和更强的支持,易于实现不同应用间的合理分离,分别调试和投入应用。前台应用和后台数据库的开发,被"强制"地分开;数据库部分的逻辑与规则,一经调试完成,就可以在将来的应用中一直保证下去;在一个动态改进或逐步扩充的开发环境,或复杂的应用环境中,这些都是提高系统可靠性有利因素。对基于文件服务器的系统而言,每次增加或修改功能,通常都意味着整个系统的升级,前后台的一体化,也就意味着每次变更都有更大的可能性造成对原有规则的破坏,并引起连锁效应。
以目前的技术环境而言,在C/S结构下,有更多成熟的,适合不同规模应用的开发平台与数据库平台可供选择,并普遍遵循或采用SQL等标准或技术,相对较具开放性,有更多的技术支持、开发与维护人员的来源,并且--基于技术与行业发展的趋势,将来也会有更多的发展和保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