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关闭本窗口 | ||
摘自:硅谷动力 关于电子商务的大多数讨论集中在交易上,即买卖双方如何在一个特定的网站上开展商务。但在交易的背后,那些卷入电子商务的企业实际上在经历一场深刻的变革:企业如何看待自身,它们在市场上如何表现,它们对事物赋予什么样的价值,所有这些都在改观,并在较长时期后清晰。 摇控式企业管理 不论在传统企业还是新兴企业中,管理层制定和实施一项计划的能力都极为关键,电子商务所引发的迅速变革更加强化了这一点。一些管理学者认为,由于网络的作用,关于客户、流程等的信息正变得无所不在,因而组织中的力量平衡已发生了逆转。知识变得更加难于控制和囤积,这将冲击现行的管理体制。如果一家企业施行了一种以客户为中心的电子商务策略,有关客户的信息处理和描划成为竞争利器,那么过去的那种管理金字塔必须被倒置,因为只有金字塔的底部才同客户有着更为直接的接触。管理会因此成为遥控式的。事实上,遥控管理非常符合互联网的精神,因为网络本身就是一个打破疆界的交流工具。 灵活强大的企业文化 在变化多端的商业世界中,企业文化出现了许多不稳定的迹象。如果连比尔.盖茨都说微软距离失败只有两年,可以想象其它公司面临的处境多么危险。所以,电子商务时代的管理挑战是,如何维持一种独特的企业文化:这种文化既非常强大,足以激发创造和忠诚,又无比灵活,足以适应各种环境变化。 放射状的企业规模 互联网给企业造成了一个有趣的冲突:是应该扩大规模,还是缩小范围呢?在电子商务模式中,交易量的增加不意味着管理费用的增加,企业也许更愿意考虑开展大规模并购,目的是丰富自己的产品线,为现有的用户群提供更多增值。这样的并购已经在医药业、金融服务业和网络业发生。然而,随着人们可以越来越廉价地获得、越来越容易地读取和评估商业信息,企业将能够更加准确地分辨哪些业务会赚钱,哪些业务会赔本。那些赚钱的业务部门难道愿意对公司内部的亏本业务进行补贴吗? 如果公司能确认各种业务的盈亏,它就可以通过确定自己的核心能力来趋利避害。在一个更加开放的商业环境中,采购成本和销售价格都更加透明,企业也更容易发现在公司以外,哪一个厂家能最好地帮助它完成非核心业务—这将导致更多的外购计划。 主角化的经销关系 外购带来了企业与其经销商关系的新变化。那些在网上面向供应商搞过拍卖的公司发现,在拍卖结束的最后时刻,价格常常会急剧下跌。从表面上看,买主是赢家。然而,商业通常是一种过程,而不是某种一次性行为(像购买一本书或一辆汽车那样)。如此砍价对最普通的产品(如办公用品) 也许适用,但对那些关键元件的供应商则不适用。关键供应商需要经过严格审查。而且,如果网络商务与客户关系密不可分的话,一个买家真的会为了一次低价竞标而冒触犯整个供应链的风险吗?或者,一个卖家真的会为某个一次性买主大肆杀价吗? 许多企业都在它们的销售队伍和分销渠道上投入了不少财力。网上的电子商务模式冲击着传统上以产品为中心的销售文化,许多硬件公司的销售队伍会缩小,转而发挥其他作用;但对以信息为基础的公司而言,销售队伍的角色甚至变得更加重要了。 渠道冲突是电子商务带来的另一个问题。以家电业为例,产品通常是经过经销商到达零售商手中,而有些时候,生产商自己就拥有这些渠道。生产商常常为它们的经销商提供财务支持,以便和渠道结成更加紧密的关系。但是,如果网上能卖汽车和计算机,为什么不能卖家电呢?恐怕唯一的理由就是,如果打破传统渠道的话,会引发巨大的混乱。但这一天可能是会到来的。 完美无缺的采购 数年来,大企业们一直把“提高采购效率”作为降低成本的下一场大战役。由于随时随地可以获得高透明度的竞争性价格信息,网络提供了几乎是完美无缺的采购机会。但这是一把双刃剑:当公司充当买主的时候,它们会充分利用这样的系统;不过由于所有的公司又都会充当卖主,在和客户打交道的时候,它们会试图降低透明度。 完美市场的危险 好龙的叶公在龙真的到来时却发现那并不是他所想要的。电子商务,至少现在从理论上说,不仅能够造就更加有效的市场,而且通过消除交易成本,可以造就几乎完美的市场。在这样的市场中,规模无关紧要,小企业可以同那些大企业平等竞争。然而,小企业将从何处产生呢?在一个不那么完美的世界里,价格与成本结构的低效鼓励后来的竞争者进入市场。如果市场近乎完美,则只有那些真正具备革命性头脑的公司才能脱颖而出。而这种公司是罕见的。后来竞争者的缺乏会导致增长放慢、垄断产生,在极端的情况下,会把电子商务在一开始创造的民主性化为泡影。 回归:在资产与负债中 电子商务有可能促使人们从一种新的角度来观察和处理资产负债表。现款现付会影响应付账款和应收账款,库存量以及为此耗费的资本将会下降。根据美国商务部的报告,库存与销售量之比10年前为1.5 : 1,而今天则下降到1.4 : 1。 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也正在重新考虑有关摊销的问题――在电子商务中品牌的价值是提高了还是降低了?而且,如果电子商务所传导的数据加强了同客户的联系,是否客户群的价值变成了资产,可以被包括在商誉里?它是应该在一个季度之内还是在10年中予以摊销?一个网络零售商的营销费用是传统零售商的10倍,这种营销费用是否可以视作传统的“砖瓦+水泥”成本的对应物?可是,人们一直把营销作为一种花费,而“砖瓦+水泥”则被资本化。我们应该注意到一个具有讽刺意味的现象:电子商务的象征—亚马逊书店现在大量投资兴建分销中心。难道它走得太远,已经走回原地了吗? 社会问题 企业也必须认识到电子商务的社会影响。比如,新技术的出现使大量工人失去工作,他们的养老金由谁支付?“网络工作方式”和“网络生活方式”怎样才能在现行条件下实现?
| ||
![]() | 世纪科创电脑系统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