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照华 摘自:国际商报 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蓬勃发展的电子商务浪潮,引起了全球各国的关注。电子商务对国民经济各个部门带来的影响已日益显现出来。从经济发达国家到发展中国家,从国际经济组织到各国政府,从工商企业到消费者,均被卷入到由电子商务所产生的冲击波中,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已成为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大趋势。
根据笔者多年对电子商务的跟踪研究,我们的基本观点是,在全球电子商务的发展热潮中,必须从中国电子商务发展的客观环境与条件出发,认真研究适合中国的电子商务发展模式与规律,避免一哄而起,只追求表面的商务“电子化”,而忽略了商务活动的创新与发展。
一.电子商务是现代工业社会高度发展的结果 当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以及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西方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了调整。制造业技术的发展,使产品的零部件和生产的各个阶段具有越来越明显的可分性,生产的专业化分工从一个国家内部拓展到全球;随着生产的过程的分散,相应的运输、通讯、金融等行业的服务也进一步社会化和专业化,同时效率也更高、成本更低。例如:从1930年到1990年,空运的成本已从平均每英里68美分降到11美分,纽约与伦敦的三分钟的电话费从244美元降到3美元;另外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世界范围的数据传递成为可能。正是由于生产的专业化、服务的社会化、信息系统的网络化,使具有开放性的、面向全球的、基于网络的电子商务成为可能。
为什么电子商务在发达国家首先发展起来?为什么美国的网上购物没有遇到信息化基础、信用体系、配送环节等“瓶颈”?为什么欧美在探讨电子商务如何发展的问题上主要集中在安全、征税等技术和管理的层次上?而我国在电子商务的发展历程中,人们关心的问题集中在如何搬走“信用、支付、物流”三座大山上?问题的关键是西方发达国家的市场经济已经成熟,信用基础、金融服务、运输服务早已不是社会经济发展中要解决的问题,在某种程度上,是如何当成“过剩资源”进一步利用、开发、组合的问题,而在这一点上,电子商务是一种新的尝试与突破。
认识这一点对于发展我国的电子商务具有重要的意义,如果不考虑国情与某种事物产生发展的客观基础,只是在意识到电子商务所带来的诸多好处后,就大力发展电子商务,这样搞起的电子商务只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尽管有“超越”、“后发效应”等似是而非的说法,但市场不相信胆量、科学不相信盲目。发展中国的电子商务的关键,从宏观方面说,是要大力发展市场经济,规范市场秩序,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体系,电子商务不可能建立在一种无序、封闭的社会经济基础条件上;从中观方面说,是要大力发展物流、金融、信息等行业,这些行业不仅是电子商务发展中的“瓶颈”,同时从产业结构的发展角度看,这些行业也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木桶”上“较短的木条”;从微观方面说,电子商务发展的动力来自于企业,这些企业起码应该是产权清晰、管理科学、有竞争意识的现代企业,电子商务如果搞成“洋为土用”,或者是一个“动听的故事”,应该是一种悲哀。
二.电子商务的发展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 美国的电子商务英雄如贝索斯、德尔等给人们带来了无穷的榜样的力量,不断有精英要创造电子商务奇迹,但事实是中国的电子商务发展需要搬走一座又一座的大山、突破一个又一个的瓶颈,太多的先驱变先烈的故事都在证明着一件事,即电子商务的发展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这项系统工程至少应该包括以下方面:
1.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设。网络是电子商务的传媒和载体,没有高速通信网络做支持,就很难搞网络营销。 2.金融支付手段的完善。电子商务的优势在于能够实现零距离收付、零距离购销。但如果没有安全有效的金融服务尤其是电子支付手段是做不到“零距离”的。
3.标准和法律环境建设。电子商务进行的是无纸贸易,这涉及数字签名、电子发票、电子合同的法律地位和效力问题。此外,还关系到信息安全问题、隐私权保护问题、交易程式规范和数据交换标准问题, 以及税收问题。缺乏标准的电子商务是不能产生的。
4.企业内部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企业要实现电子商务,就是要实现企业信息资源的统一管理和共享,将自己与有购销关系的贸易伙伴联系在一起,建立快速回应系统、“零库存”的供应链体系等是电子商务应用的基础。
5.实物商品配送服务体系的建立。若没有专业化的、社会化的商品配送服务体系,电子商务特别是网上购物只能是一种网上购物目录服务。 中国发展电子商务应该推崇大电子商务观,即电子商务是一项社会化的系统工程,它涉及到电子商务应用的外部环境和电子商务应用者的内部条件等多方面。
三.电子商务应以企业间的商务活动为核心 一般来说,电子商务从其交易双方和实质内容上,主要可以划分为以下几种:即企业对消费(BtoC)的电子商务;企业对企业(BtoB)的电子商务;消费者对消费者(CtoC)的电子商务以及企业对政府 (BtoG)、消费者对政府(CtoG)的电子商务等。但无论怎样划分,电子商务的核心应该是企业间的电子商务,因为电子商务毕竟只是一种新的网络经济的活动方式,而作为经济活动的“细胞”的企业在新经济 中仍然是核心角色。从近几年电子商务的发展趋势看,也证明了这一点。
市场研究公司Gartner集团表示,1999年全球企业对企业的电子商务市场规模为1450亿美元,但预料日后还会持续成长;预计在2004年将达到7.29万亿美元的规模。
也正因为如此,在今年世界经济论坛年会上,企业对企业的电子商务成为了风靡一时的话题。商业巨子们同时乐观地表示,该行业的顶峰时期尚未到来。 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中国电子商务,客观地说从概念到模式都与国外的大牌IT厂商有关,因而造成许多人对电子商务的理解仅限于技术的角度而不是商务的角度,电子商务在技术与商务上的理解错位,导致了我国电子商务应用中的消化不良。实际上,电子商务是带有一定技术含量的新的商务活动方式,但如果对电子商务应用的探讨只是停留在技术角度上,似乎有些本末倒置了。
从商务角度来理解,电子商务的实施应该是多层次的,在初级层次上,企业利用网络进行信息处理和信息交换,但并不构成与客户达成交易的有效条件;中级层次的电子商务应用由于构成合同履行的部分问题,因此涉及到技术和法律等问题;更高一个层次的电子商务应用是实现企业与消费者的商务活动,这个层次是商务活动内容由于是将信息流、商流、物流、资金流完美地结合起来,除了技术问题外,社会化的服务保障体系是至关重要的。
纵观全球电子商务的发展趋势,对发展中国电子商务的几点思考是: 第一.中国电子商务的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其中需要政府尽快完善电子商务应用的外部基础和条件,推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同时需要各类企业积极但不是盲目的尝试。中国发展电子商务需要跨越的不是“应用”之河,而是“环境”(市场、法律、信用、服务等)之壑。
第二.中国电子商务的发展需要解决意识问题。电子商务与技术有关,但不是技术层面的问题,“商务为本”是对电子商务的准确把握。 第三.中国电子商务的发展需要冷静研究。既然电子商务不是技术问题,不是应用的问题,不是单个企业的问题,因此需要认真研究;电子商务对中国来说,既是来自于发达国家的压力,同时又是发展的动力与机遇,但需要的是正视中国的客观环境与条件,避免虚火上升。
|